扶貧路上 用情用心
——納溪區瀘天化小學扶貧掠影
“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作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掉隊。”
按照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納溪區瀘天化小學從接受扶貧任務以來,學校黨員和骨干積極分子在書記、校長王薦的帶領下主動請纓,聯系了納溪區合面鎮周咀村和鄭河村的貧困戶。
大家迅速進入角色,把習總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教導真正運用到“扶真貧、真扶貧”上。大家第一時間下到基層,深入農戶,真抓實干。經一年多,學校的扶貧攻堅效果明顯,得到了扶貧對象的認同和上級的表揚。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
“陳大姐,這連著下雨二十多天,紅苕挖了沒?立冬了,過冬的物資準備的怎么樣?我帶了有幾件厚棉衣,看你兒子杜瑞林穿是否合適?”去年的11月6日,王薦走進貧困戶陳禮秀家,非常熱絡地和她拉起了家常。
陳禮秀家母子三人,她本人身體不好,小兒子還在讀初一,政府為小兒子減免了費用。但家里離校較遠,每天晚自習后再回家不安全。王薦了解到實情后,為他爭取了免費住校。
幾天后,陳禮秀的婆婆過世,王薦知道后,親自去看望和慰問,自己送上500元禮金,并告訴陳禮秀:“有什么困難盡管給我電話,我的電話24小時開機。且我老家也是合面鎮的,是緣分讓我們成為鄉親,鄉親鄉親就是就是鄉里的親人,所以就不要見外。”陳禮秀一家非常感動,她說家里的至親也不過如此,王校長就是她家的至親。
王薦還積極利用自己人脈,幫助陳禮秀賣自家喂養的土雞土鴨。陳禮秀非常感激,多次想把自家的土產品送點給王校長,但都被他婉拒了。
王校長以身作則,絕沒因為手中的職權而搞特殊。他聯系的兩戶貧困戶都因他的積極幫助獻計獻策而使之達到了貧困戶A類標準。
“肖書記,你以前送我的30只雞苗已經全部長大,有的賣了,有的殺了改善生活,這2只特意留給你的,正宗的糧食雞,你拿去嘗嘗鮮。”貧困戶鄧樹相拉著副書記肖坤華的手,并把裝了雞的口袋硬塞給肖坤華,為了防止雞在口袋里悶著,鄧樹相還特意在口袋上剪了幾個小洞。看著貧困戶經過幫助已經脫貧,肖坤華一行感到由衷地高興,但困難群眾辛勤勞動的果實,我們決不能“順水推舟”!肖坤華婉言謝絕鄧樹相的好意,但鄧樹相一定要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肖坤華只好來了個“善意的謊言”,說今天扶貧過后,要到更遠的地方參加一個同學會,帶上雞去會不方便,鄧樹相才作罷。
領導帶了頭,群眾爭上游。
學校扶貧隊伍里有個叫游光奎的老師,他的扶貧對象中有一戶是兩個老人,大哥叫代友才,八十多歲,弟弟叫代思剛,六十多歲。兩位老人都是勤勞苦干的人,無賴年老再加上疾病,平時代思剛出去打點零工,有時晚上不能回家,就托付鄰里鄉親幫忙照看兄長。
去年10月10日這天,游光奎像平常一樣去代友才家了解情況,由于近段時間連續下了半個月的雨,田間小路泥濘難行。游光奎一手提著食用油,一手撐著雨傘,小心地行走在這段路上,眼看著快到代友才家的一段斜坡上,一只“汪星人”跑出來朝著他狂叫不止,游光奎怕狗,一邊走一邊注意狗是否撲來,結果腳下一滑,仰面摔倒在那個土坡上,衣服褲子上全是稀泥。
游光奎對自己身上的泥土全然不顧。當走到代家的壩子時,只見大門緊閉,鴨叫雞鳴。
“代老輩,代老輩。”游光奎喊了幾聲沒人應答。代友才老人家沒有電話(年齡太大,不會使用。)等了一段時間仍沒人回來,只好把油放在他門口,向對門的農家打聽情況。
“代友才前幾天生病住院了,他兄弟回來照顧他,都在鎮上衛生院,現在由我每天晚上過去幫著喂喂雞鴨。”看到游老師滿身稀泥,叫他脫下來擦擦。
游光奎顧不上打整自己身上的稀泥,立即趕到鎮衛生院,向護士打聽病人的床位。時值午飯時間,老人躺在病床上,微閉雙眼,瓶里的液體均勻地往下滴。代思剛出去為大哥打飯了,臨床的家屬沒見過游老師,問他找誰。代友才聽到聲音,睜眼吃驚地看見身旁出現的“泥人”,想坐起身來。游光奎連忙讓老人躺下,關切詢問老人的病情,叫他不要擔心,安心養病,保重身體,并立即向村鎮兩級作了匯報。
通過游老師的一系列運作,除了為他報銷了醫療費用,還為代思剛爭取到由于這段時間回家照顧大哥,無法打零工所耽誤的費用。
代友才病好后,代思剛特意捉了一只自家喂的鴨子,還帶了一包新米來感謝游光奎的關心。游老師不好推遲,隨即拿出200元錢,叫代思剛再給老人買點補品。
這樣的人,類似的事,當然不只一個。
“大哥明天才下葬,這邊有我呢,你去忙扶貧那邊的事吧……”高麗的老公只有兄弟兩人,她本應和她老公一起料理大伯子的喪事,但她要急著去看看扶貧戶。老公理解她,還開車送她去了那兒,等她處理完事情后,才接她回到老家一起安葬了大哥。
高麗老師只是扶貧隊伍中普通的一員,在扶貧路上,像這樣克服困難,舍小家為大家的事像和尚敲木魚多多多。
其實,參與扶貧的教師大多也是家里上有老人要照顧,下有孩子要輔導,可他們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在家人的支持下,硬是啃下了扶貧這塊“硬骨頭”。
在高麗的扶貧對象中,有一戶叫程學貴的,上有癱瘓老人在床,下有兩個讀書的孩子,全家就靠程學貴一個人外出打工,經濟十分困難。高麗了解情況后,及時向村鎮申請離家近的公益性崗位,由程學貴的愛人劉隆珍一邊照顧老人和孩子,一邊去打掃離家近的那條村村通公路,做到就近工作和照顧家庭兩不誤。
扶貧路上,決不讓一個人掉隊!通過學校干群的努力,所幫扶的22個貧困戶,脫貧后沒有一家出現返貧的現象。
外有扶貧戶需要幫扶,內有建檔立卡學生需要關心。
“用好‘三尺講臺’這個扶貧戰場,教給孩子們脫貧致富的本領,啟發他們努力拼搏,傳授他們文化知識,讓每一個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滿生機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帶著夢想飛得更高更遠,這是精準脫貧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扶貧工作寄予殷切希望,也是該校的做法。他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造貧窮。
“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祝你幸福祝你健康,祝你前途光明!Happy birthday to you,Happy birthday to you,Happy birthday happy birthday,Happy birthday to you!”六(八)班建檔立卡學生石林凡從大渡小學轉進瀘天化小學,一開學就是他的生日,班上為他舉辦了一個生日party。
有的貧困家庭出來的孩子心理有點異常,為了讓貧困學生克服自卑,建立自信,瀘天化小學特意邀請瀘州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長中心、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碩士研究生劉紹英老師來到學校,作《敬畏生命 相互滋養》的專題講座。通過讀順口溜、講解案例、折紙游戲、現場互動等形式,教會了孩子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正確表達訴求和有效的溝通技巧。
在瀘天化小學的15個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中,學校給予免除學雜費、教輔資料費、午休午餐費、保險費、課后服務費、校訊通費、校服費等一切開資,以此杜絕因貧輟學現象的發生。并對“三殘”兒童實行特殊關愛和送教上門,允許家長到校陪讀等。
“扶貧先扶志”,瀘天化小學的黨員和教師本著“數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關心愛護學生,關愛扶貧對象,用情打開困難人員的心扉,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穩扎穩打,步步推進。
一滴水見太陽,瀘天化小學在扶貧工作中的做法,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